《素问》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然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地支与五行:
亥子------水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丑辰未戌--土
方位\五行\四季\地支(分别相互对应)
东——————南——————中——————西——————北
木——————火——————土——————金——————水
春——————夏—————————————秋——————冬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肝属木,生心克脾。
心属火,生脾克肺。
脾属土,生肺克肾。
肺属金,生肾克肝。
肾属水,生肝克心。
五行中,金>水>木>火>土>金依次相生,金>木>土>水>火>金依次相克,要据此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还不够,还要懂八字,才能确立
阴阳五行说,是一种以阴阳两气与五种元素阐述宇宙万物构造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至战国时期逐渐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即阴阳五行家。代表作为《礼记?月令篇》,与天文、历法、气象、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齐人邹衍发展并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以此来解释朝代兴替,以便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需要。
秦始皇对着这个学说很感兴趣,并最终采纳。
那么,阴阳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阴阳五行分阴阳、五行两方面。阴阳,是古代人们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等实践活动中逐渐萌发形成的。阴,本义是云覆日;阳,本义是日出。人们看到昼夜、阴晴、寒暑、月蚀等现象中都包含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于是加以抽象、概括为阴、阳。并将它们当作推动万物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素,并支配万物。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元素。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常见的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起源与事物的多样性。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十分流行。
可见,阴阳是内容,五行是形式。阴阳相互转变,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阴阳五行”哲学观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在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和武学等领域影响十分巨大。
实际上,从哲学方面讲,“阴阳五行”学说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但是,至汉朝自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学说后,“阴阳五行”学说就从哲学方面转换到其他领域了。如光武帝就将它阉割成了用儒家经典来算命卜卦的“谶纬之学”,并把所有谶言的解释权,全都收归官方。直到现在,你还会看见很多国人用“阴阳五行”卜卦算命,看风水、算福祸。
人们通过生辰八字以及五行分析,人的相貌,体型、性格啊、健康等等方面,乃至一生的荣辱祸福都和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这个时候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偏离了科学的轨道。
可是,这毕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得继续学习、继承。
阴阳五行指构成世界的5种基本物质,主要是:金、木、水、火、土。这5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