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者: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1]
你可以上网视频搜12因缘 会更加详细
一切有情,皆以诸欲因缘,自作自受,如车轮回转不已,生死于六条道趣,接受制裁。所谓六道,即:人、天、阿修罗(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然在六道中,却以人道为中心,因人心的善恶观念而随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报果。如人在日常中的语言、动作、思想,守法实践持三戒(五戒: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言、饮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圆备者,即生大富大贵之家,长寿而扬名于世。修持五戒,加行十善(身:不杀生、偷盗、邪淫。口:不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意:不贪、瞋、痴。),即生天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上述五戒加十善,乃生欲界天,再加修正观坐禅,证初禅至四禅,即生色界天。趋入四空定,即生无色界。但虽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降伏业惑而已,无法脱离生死轮回,故古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如果人于日常生活中,虽有十善心布施,但带有名利好胜,即生阿修罗界(须弥山腰),阿修罗是具天福而缺天德,因地污曲所致。如果人于日常中,失去道德戒行,生起悭贪心,即堕饿鬼道界,生起瞋痴心,即堕畜生界,犯五逆十恶者,即堕地狱界。以上释义引自《君友会、六道轮回卷》综上:六道轮回的善恶报趣,尽在人心的一念,能趋于善,即上升天界,起一念恶,即堕恶道,因果昭彰。
楼上解释的都是六道``所谓六道轮回应该是以此六道划分众生``以功德 阴德 赏罚归去出。六道轮回说通俗就是世间生灵死后灵魂管理系统``是后土怜悯世界魂五归处以自身所化轮回 定六道``使苍生得以轮回``其实电视里都说轮回苦``其实世间唯有红尘美```
满意请采纳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後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佛教中叫人“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犹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编辑本段2 所现形象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编辑本段3 起源传说
《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有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吓人,即为阿修罗始祖。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天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天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天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念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此次战争以阿修罗族的失败收场,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了结。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一位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阿修罗答应婚事。不料阿修罗因气愤帝释天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王的军队又被打得节节败退,只好再次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天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阿修罗王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天身为佛家弟子,犯戒偷盗。双方经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帝释天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于帝释天,并自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时,因手能持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保塔,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编辑本段4 历史渊源
4.1 阿修罗王
佛经中的阿修罗王很多,最著名的有四大阿修罗王:一个叫婆雅稚,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一个叫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一个叫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一个叫罗睺,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佛经还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
4.2 阿修罗道
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 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域;为三恶道)(六道之中只有人道和畜生道是有形体的,且在同一个空间。其他各道均是无形的,不能看到的。有缘之人或许可以感知到。)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种善因,得善果。所谓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受的都是你自己做的。
编辑本段5 后世影响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男的极丑女的极美,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双方相互嫉妒,因而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所以阿修罗道又称非天界,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
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域;为三恶道)(六道之中只有人道和畜生道是有形体的,且在同一个空间。其他各道均是无形的,不能看到的。有缘之人或许可以感知到。)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种善因,得善果。所谓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受的都是你自己做的。